人民日报:一座城与一种精神
编者的话
今年是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弘扬拥政爱民、拥军优属光荣传统,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,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、热爱国防、建设国防、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,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、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。
拥军优属、拥政爱民,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,在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军地各级着眼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,大力弘扬双拥光荣传统,双拥工作组织领导更加坚强有力,宣传教育深入人心,服务备战打仗积极有为,支援经济社会建设成效显著,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绚丽华章。
近期,人民日报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赴浙江宁波、陕西延安、吉林长春、江苏徐州等滚球体育双拥模范城(县)实地调研,走访基层一线部队,倾听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故事,展示军地各级创新推进双拥工作的好做法、好经验。
请关注人民日报报道全文:
江苏省徐州市传承王杰精神,让爱民拥军之花绚烂绽放——
一座城与一种精神(国防视线·新时代双拥故事④)
图①:第71集团军某旅官兵在王杰塑像前重温入党誓词。万智奇摄
图②:“滚球体育爱国拥军模范”曹迎军(左一)、倪振娥(左三)夫妇向官兵介绍“拥军车”。徐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
远眺位于凤凰山东麓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。徐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
“王杰的枪,我们扛;王杰的歌,我们唱。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,一心为革命,永远跟着党……”近日,记者走进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,操场上传来学生们嘹亮的歌声。
这首名叫《王杰的枪我们扛》的歌曲,在徐州大地经久传唱,诉说着广大军民对王杰的崇敬和缅怀。
在徐州,王杰的故事家喻户晓。58年前,原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,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意外爆炸。危急关头,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,保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,生命定格在了23岁。王杰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牺牲自己,用生命诠释了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的革命精神。
精神的力量,穿越时空、历久弥新。2017年12月13日,习近平主席视察第71集团军某旅时深刻指出:“王杰精神过去是、现在是、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,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,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。”
如今,王杰精神早已融入徐州人民的基因。王杰社区、王杰派出所、王杰小学、王杰中学、王杰储蓄所……在徐州这片英雄热土上,许多爱国拥军单位和场所都以英雄王杰的名字命名,处处可见王杰精神的延续。徐州人民怀念英雄王杰、尊崇人民子弟兵,驻地官兵像王杰老班长一样一心为民、服务群众,爱民拥军之花在徐州大地绚烂绽放。
“我们不能忘了王杰,我们要永远纪念他”
盛夏时节,第71集团军某旅营区内,许多市民顶着烈日,慕名前来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,学习王杰精神。馆墙上,王杰日记中的句句话语感人至深:
“什么是理想?革命到底就是理想。什么是前途?革命事业就是前途。什么是幸福?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”“我们要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,做一个大无畏的人”“在荣誉上不伸手,在待遇上不伸手,在物质上不伸手”……
当兵4年间,王杰写下了300多篇、总计超10万字的心得日记。这些日记真实记录了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,写满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。
“徐州人民从小就学习王杰的事迹,王杰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。日记里的每一行字,都感人至深。我从中看到的,是一名人民子弟兵高尚的精神境界。”一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。
“王杰老班长是拥政爱民的楷模。”来自“王杰班”的讲解员徐彬介绍,王杰生前一直要求自己向张思德、雷锋学习,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”。在沂蒙山施工时,王杰曾写下“不怕工作苦和累,愿把青春献人民”的诗句,这首诗后来还被周恩来总理亲手抄录,作为给王杰的题词。
“执行任务时,山洪暴发卷走物资,王杰第一个奔去抢救;爆破作业中,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、放炮,有时发生哑炮,他争着冲上前去排除。正如他所说,‘为了党,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;为了党,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。’”徐彬讲到这里,现场已有参观者眼眶湿润。
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,这座城始终传承着他的精神。“那天我永远不会忘记,王杰精神时刻鼓励着我前进。”在王杰牺牲地,80多岁高龄的李彦清老人一边轻轻擦拭着纪念碑,一边回忆着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。他正是王杰用生命护下的人之一。
王杰舍己为人的一扑,让李彦清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。此后,他把王杰作为一个标杆,认真践行王杰精神。1973年5月,李彦清在带领戴庄民兵进行地雷实爆演习时,为了救护一名女民兵,他毅然独自排除哑雷,结果意外发生,李彦清双目失明。他像当年的王杰一样,用生命守护生命。
当年得到王杰保护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,如今在世的都已经七八十岁。看护王杰牺牲地纪念碑的工作人员说:“年年清明都有老人过来。有的老人去世了,或者行动不方便了,老人的儿孙也要前来扫墓。他们说,‘我们不能忘了王杰,我们要永远纪念他’。”
徐州人民缅怀王杰,也将拥军情怀寄托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。50多年来,市民习惯把第71集团军某旅称为“王杰部队”。该部队营区门前,有一条车水马龙的交通主干道,这条大道被市政府命名为“王杰路”。“多年过去,王杰路乃至整座城市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大家对王杰精神的传承却从未改变。”徐州市云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芬感慨。
“我们最锐利的武器,就是像王杰一样的坚定信念”
王杰小学校园门前,“滚球体育国防教育示范学校”“王杰部队基层营连双拥共建结对单位”等金色荣誉牌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操场一侧矗立的铜像,雕刻着王杰扑向炸药的场景。每周升旗仪式后,学生们都会在铜像前庄严宣誓。
在教学楼里,记者看到,每个班级门口都写着这个班的名称:“王杰班”“钱学森班”……老师们告诉记者,学校现有24个班,每个班级都以英模名字命名,每名学生都有自己崇敬的英模人物。
“我们以王杰精神培育学生,聘请部队‘王杰班’班长担任校外辅导员,聘请24名优秀士兵为学校24个班定期授课,开展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。”该校副校长唐怀栋说,“英雄的时代离我们虽已过去多年,但王杰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,滋养着他们顽强拼搏、勇于超越、甘于奉献的品质。”
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唐怀栋之前在中学工作时,来自王杰小学的孩子们身上的宝贵品质,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“上了中学以后,王杰精神还在激励着他们。遇到困难时,他们表现得十分坚韧,学习也刻苦认真。”望着操场上孩子们活泼的身影,唐怀栋感慨。
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王杰精神依然鼓舞着广大军民不懈奋斗、勇往直前。
在第71集团军某旅“王杰班”宿舍里,至今保存着王杰老班长的床铺和书桌。木质的上下铺被岁月刻满皱纹,但床上的被褥依然叠得整齐。每天晚上,战士们都会将王杰的被子轻轻铺好,早上再将被子叠成“豆腐块”。
“王杰班”所在连队晚上点名时,呼点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“王杰”。每个静谧的夜里,100多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军人齐声答“到”,声音震天动地、撼人心扉。
“对大家来说,这既是一种纪念和景仰,也是一种传承和激励。”班长黄龙告诉记者,“这些传统一直延续,时刻提醒我们,老班长从未离开战友们,要赓续好他的精神。久而久之,官兵对王杰老班长的怀念,已经化为人生的信念。”
时光荏苒,一批批“王杰班”战士弘扬王杰精神,不断苦练本领、勇创佳绩。“至今,‘王杰班’已经培养出287名战士、32任班长,这些战士中,有95人入党,37人提干、进军校,个个都是好样的。”第71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董朝武说。
记者看到,在这个不断取得突破和荣誉的集体中,每个人手掌上都有厚厚的老茧和斑斑伤痕,那是他们矢志提高保护人民群众能力的见证。“我们身后,是千万个幸福家庭。保护人民平安,我们最锐利的武器,就是像王杰一样的坚定信念。”“王杰班”副班长杨子干说。
“徐州人民的双拥情怀,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就一直赓续”
淮海战役纪念馆里,“人民的胜利”几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。一辆陈旧的小推车前,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。这是淮海战役中群众支援前线时使用的小推车。
“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。”讲解员介绍,淮海战役中,543万父老乡亲前赴后继踊跃支前,共动员大小车辆40多万辆。支前民工用小推车为解放军运送粮食、弹药、伤员,有力推动了战役取得胜利。
回顾历史,徐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赵忠德深有感触地说:“徐州是一座红色之城,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王杰精神,更浸润着淮海战役烈士的报国热血。徐州人民的双拥情怀,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就一直赓续。”
徐州驻军部队较多,如何解决好部队和官兵的急难愁盼,是当地双拥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徐州市双拥办负责人牛庆怀表示:“近年来,我们努力做好空军机场迁建、部队营房改建、训练场地新建等工作,同时认真解决官兵‘三后’问题,办好聚民心、暖人心、稳军心的大事要事。”
2020年7月,海军徐州舰声呐兵傅莉辉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和考核,获得徐州工程学院专科学历,同年又报考了专升本。如今,实现学历升级的他,已经成长为专业骨干。
徐州工程学院校长张农回忆,2016年初,学校与徐州舰签订官兵协议,探索“智力拥军、送学上舰”继续教育办学模式。徐州舰官兵来自滚球体育各地,但是按照江苏省成人教育相关规定,报考者首先要有江苏户籍。后来,徐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,授予徐州舰全体官兵“徐州市荣誉市民”称号,让户籍难题迎刃而解。
徐州舰经常出海执行训练任务。在录制课程视频之外,每当舰船回港,老师们都会争分夺秒,上舰为官兵们送去知识。“这几年,我们精准聚焦战位需求,为官兵开设计算机、机械等专业课程,以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打赢能力。”该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唐翔说。
徐州舰曾3次圆满完成亚丁湾护航任务,荣立过一等功。在徐州采访时,记者感受到,许多市民为徐州舰的成绩感到自豪。一城一舰,见证着徐州人民与部队官兵的深厚感情。爱国拥军情怀,早已根植在徐州人民的心中。
采访时,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暖心的拥军故事:30多年前,曹迎军、倪振娥夫妇遭遇车祸,被路过的子弟兵营救,夫妇俩从此走上数十年如一日的拥军之路。上世纪90年代,倪振娥从事客运业,开业第一天便挂起“拥军车”的牌子,现役军人、退役军人乘坐一律免费。后来,夫妻俩被评为“滚球体育爱国拥军模范”。
他们的拥军情,带动了全家人。女儿曹恒先是参军入伍,退役后和父母一样开展拥军活动、走访慰问部队。后来,曹恒的哥哥、嫂子、侄子也加入拥军行列,他们家成了远近闻名的拥军家庭。
采访结束后,记者路过凤凰山东麓时看到,苍松翠柏间,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峨矗立、庄严肃穆。塔的两侧是两幅壮丽的石雕图,一幅刻画着人民解放军与敌人战斗的场景,另一幅则是群众踊跃支前的宏伟场面,这正是“军民团结如一人”的生动体现。
从历史走来,阔步新时代,军爱民、民拥军的光荣传统,在徐州大地薪火相传、谱写新篇。